新闻资讯

    人类的新未来还是易经的老故事?

    日期:2019-12-24 21:06:52 查看:1037 责任编辑:

    《易经》的实践——俄罗斯谢琴宁学校

    01

    有本书,名叫《谢琴宁学校——人类的新未来》。书中介绍了一所隶属于俄罗斯教育部的特殊公立学校,这所学校创立于1994年,在校学生三百名左右。即使不打广告,学位仍一位难求,有几千名学生在等待不知何时会空出的名额。

    这所学校有什么不一样?

    主要有六点:

    第一,校舍的建造、设计、彩绘,完全出自于孩童之手,无需大人在旁指导。

    第二,孩童是学生也是老师,自己制定教科书、研发教学方式,上课可以来去自如。

    第三,孩童在一年内即可完成整个十一年的课程;十八岁之前,通常会获得一两个大学文凭。

    第四,孩童擅长各种才艺:绘画、手工艺、合唱、武术、民俗舞蹈等等。

    第五,孩童自己照顾日常所需(煮饭、家务等)、自行规划活动、管理在校的所有行政事务 。

    第六,孩童活在当下、思考生命的意义、沉浸在大自然中;对于电视和电玩则不感兴趣。

    02

    最近在研究如何在一个学期内学完体制教育9年学习的数学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凭什么?

    这个问题延展开来,就是:凭什么智力相当的孩子,能够用一个学期,学完体制内学生9年的数学?

    不凭智力,不凭努力,不凭名师,又能凭什么快进?

    03

    正当我的思考逐渐有个结论的时候,恰巧朋友圈有人转发谢琴宁学校的文章,让我痛快淋漓,确有当年读《传习录》时拍大腿的感觉。我感觉,谢琴宁学校所说的,正是我想说的,谢琴宁学校所做的,也是我想做的。

    一直以来,我对自己孩子的期望,是融入主流,成为主流中的精英。而大学,尤其是一流大学,则是一个人人生成长路上的一个大平台,也是一个个人发展的重要工具。作为主流精英,不能忽视这个有用的工具。

    那么,如何能像王阳明所说,既可以有志于学道,又不耽误考学,获得这一人生重要的工具,这是我一直在上下求索的。我的思维有限,可能看不懂很多教育理论,但我不贪,不会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看不懂的教育。

    魏书生的教育,我看得懂,但略感其受制于分割肢解的知识框架;雷夫的教育,我也看得懂,但感觉自己的孩子断不如此,未必适合自己。只有谢琴宁学校,我既看得懂,也可以学的上。

    04

    谢琴宁所做的,都是符合道的。与《易经》所说,与王阳明所讲,皆是一致。

    例如,谢琴宁的孩子,一年内可完成十一年的课程,是怎么做到的?

    关键是激发孩子的积极性,且专注、系统、抓根。

    05

    在对人才的认识上,谢琴宁不挑孩子,它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才,我们要做的只是激发孩子的潜能。这是不是我们常讲的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?这是不是孔子讲的“有教无类”?这是不是王阳明所讲的“随才成就”?

    世上只有不懂教育的老师,没有不能成才的孩子。诚如谢琴宁校长所说:

    我们尽我们所能地去吸引有天份的孩子到这所学校来。但在此,我必须声明我的想法:我深信所有的孩子,倘若心智健全,都是天才,都有才华和创造力。这点,我早已经由我的生命经验,确认无疑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去测试他们IQ的原因。

    重点在于:只要孩子的心是敞开的,他就是天才。所以,要唤醒他的天赋,你必须打开他的心,除去复杂的事物、紧张和恐惧。当这些都去除了,我们就会看见,在我们眼前的天才,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了。

    06

    在专注和系统上,谢琴宁学校又是怎么做的呢?

    在这里,孩子们一次只学一个科目,直到完成为止。比如学化学,一次就学全部的化学,然后学物理,一样是学全部的物理。这和常规学校很不同,一天被拆分成时段,40分钟物理,然后40分钟化学等等,一直在学习一些知识碎片。

    谢琴宁对于知识的理解很独特,这个独特,不是特立独行,而是回归知识之道。只是因为现在的知识学习大多都不合道,所以显得它们很独特。

    谢琴宁学校认为:

    所有的教学知识来自历代专家和学者,而历代专家和学者的知识来自于自然。教科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实践总结的。

    学知识,应该回到源头,把所有的知识,重新还原到还没有被所谓的专家学者细分和加工的那种整体的状态。在那种知识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空间概念中,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方式,通过眼睛就可以传递给对方。

    07

    如果是把知识细分了,每一个从整体中分出来的小点,都得考试,为此浪费的时间很多。细分得越精致,就会越远离那个没有被人脑所分割之前的知识。

    王阳明说,良知是最根本知识。而所谓的良知,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。我们学其他的知识,不就是为了学会这个能力?可是,王阳明分明指出:良知不学而能、不虑而成。人生来就理解万物的本来状态,天生懂得判断对错。

    当然,这是有前提的,这个前提就是良知不能被私欲所遮蔽。细分的知识,就是把整体分割,就是私意,已经远离道了。以偏离道的理解去试图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,这是徒劳的。王阳明所谓的“劳苦无成”指的就是这种做法。

    08

    在根本上,谢琴宁对于知识的认识可谓一针见血。

    中国人讲整体,所以柏杨曾批评中国人是“浆糊”文化,是“差不多”精神。西方则重视技术、术数,显得科技发达。在积贫积弱之下,人往往没有自信,对的也容易被说成错的。因此,近一百多年来,中国的传统文化,只有背黑锅的机会。

    天佑中华,在过往的四十年,“差不多”的“浆糊”文化又重获新生,“白猫黑猫”的理论帮助中国实事求是,从心出发,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之上,再次成为耀眼明星。此时,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有点话语权。

    09

    中国的文化,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,或者是生于本土的禅宗,从根源上来讲,都出自《易经》。《易经》是中国文化之根,它所研究的,只是三个东西:理、象、数。理,是真理和规律;象是现象、表象;数是数据的衡量。

    无论是谁,认识世界,都只能且必须通过现象去总结、归纳规律,再用这些规律去解释世界万物。这是一个从万到一,再从一到万的过程。

    《易经》把世界万物归于64卦,再进一步浓缩成8卦,最后落到两点:一阴一阳。所谓的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,就是如此。阴阳,用在二进制里,就是0和1的关系。这是从万到一的过程。

    反过来,光知道阴阳,不去深究其中的象、数对应,就无法产生具体的应用。这就是从一到万的过程。例如,只知道八卦的名称,不知道六爻变动产生的变化,就会刻舟求剑。

    科学的发展,已经证明物质由量子构成,量子的变化、运动,形成各种事物。讲白了,同样的东西,排列组合不同,最后呈现的物质状态也不同。比如,同样的一个碳元素,不同的排列组合,就会形成钻石或石头。

    谢琴宁引导孩子把知识浓缩成一个系统而小的整体,再用其去解决、认识各种问题,这个过程,就是从万到一、从一到万的全过程,这与《易经》的原理如出一辙。所以,它们能以一年的时间完成十一年的学习,实在太正常了。

    10

    谢琴宁的故事,不是人类的新未来,而是《易经》的老故事。

    不过,或许是人们太聪明的,只把《易经》当成算命、占卜,反而忽略了其中最有价值的道的那部分,所以终其一生,都摸不到《易经》的边。以至于我们大概都忘了,我们的老祖宗,其实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。

    《易经》之易,在于简易、变易、不易。如何理解变化中的不变、不变中的变化、简单中的复杂、复杂中的简单,这是一个人穷尽一生的功课。孔子说:“假我数年,五十以学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

    读《易经》以致“韦编三绝”,这就是孔子的诚意。我们呢?


 
 

友情链接

中华易经网 | 汇盛信息技术 |

版权所有:关绍灵,网站名称:绍灵易经分享,隶属于广西东盟国际易学研究院安徽分院培训基地  联系电话:13217129917  联系地址: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技术支持:HS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