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易经文化

《易经》学与人类文明

日期:2023-02-27 13:19:46 查看:446 责任编辑:广西东盟国际易学研究院安徽分院

生当现代,我们要用现代人的文明和智慧来研究它。根据以上的这些特点,不难看出,历代的图像的解释者,包括对卦辞、爻辞以及系辞,都是后人代表前人写出的关于图像的说明。后人的解释可以言之成理,持之有故,但是终归是后人的,不能保证它能完全表达了古人画卦的本来意图和设想。它可以基本符合,也许未必符合。古人已逝,去圣时遥,后人的解说,前人无从辩解。禅宗自称得释迦的“心传”,朱熹自称得尧、舜、禹的“心传”,“心传”说明得道者见到或达到的造诣,完全可以表明得“心传”者的思想境界。其境界可以很高明,也可以很深奥,但无法证明他们所说的都能得到释迦和尧、舜、禹的认可。伏羲圆卦,最初是“—”和“--”,阴阳两画是指天地、男女、正负,都是出自后来人解释义,伏羲没有留下任何解释,连倾向性的暗示也没有留下。这些情况后人把它说死了,认定伏羲的原意是什么或不是什么,解释得越详明,越具体,附加的主观意测越多。

《易经,系辞》出现后,有了文字的说明。这些说明见解深刻,说理透辟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如果断定出自孔子之手,用它说明孔子的哲学思想,将是极有价值的资料,古人早有用系辞来讲孔子易学见解的;如果不是出于孔子,另有来历,就要从另外的途径来考虑。

今天的研究者与古人相比,人们接受了社会进化观点,承认今天的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,人类脱离蒙昧时代,不再穴居野处,不再茹毛饮血,有了家庭,不再群婚杂交,从部落进人国家组织,人类除了语言还有文字。有文字比有语言是一大进步。在这个公认的前提下,我们研究《易经》要借助于考古学、民族学、民俗学、宗教学,借助于我们掌握的社会历史发展。南宋时期,陆九渊与朱熹发生过一次大辩论。朱熹用大量经典文献资料为自己的论据作证,陆九渊反驳说,尧舜读过什么书?他们都是儒家公认的“圣人”,能为群众造福,是两位德髙望重的领袖(圣王),其言行世代相传,他们可能不识字,却不妨碍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。

尧舜不识字,或识字不多,尧舜以前的伏羲可以断言更不可能识字。从伏羲到尧舜的确切年代无从推算得准确,按司马迁的《五帝本纪》,应属传说中的历史。从社会发展的原则推断,先从渔猎到驯养家畜(伏羲),从采集到种植谷物(神农),然后建立定居点(黄帝造宫室,制衣服,造舟车,创文字),这是合乎历史进步的轨迹的。尧、舜、禹三代相传,史料较多,年代也比较明确(这三代约在前1695—1106),大约五六百年。

伏羲画卦,到文王演《周易》约千年。文王演易,应当看作文王对易的理解,文王把伏羲的画卦纳入自己的体系。从文王演《易》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家论《易》,又过了好几百年,关于《易》的议论、运用逐渐增多。这些议论可以看作是春秋研《易》者对《易》的理解,没有根据证明春秋人的《易》学能代文王立言,更难设想,春秋时人能说清楚二千年前伏羲画《易》的最初设想。


文化、思想以至哲学,都是按照不断积累,不断增加新内容,不断增加新解说的方式,逐渐丰富,逐渐完善的。春秋时人的《易》学,按照当时学术思维所能达到的水平把问题讲清楚就是对文化的贡献。没有必要论证春秋人对《易》的解释是文王《易》的原义,更没有必要论证春秋人对《易》的解释是恢复了伏羲《易》的原意,因为这是做不到的,也无法证明,无助于研究。


 

友情链接

中华易经网 | 汇盛信息技术 |

版权所有:关绍灵,网站名称:绍灵易经分享,隶属于广西东盟国际易学研究院安徽分院培训基地  联系电话:13217129917  联系地址: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技术支持:HSIT